新闻动态

NEWS INFORMATION

2023-07-03

原创 | 生态型垦造水田探索思考


垦造水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落实“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耕地保护制度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落实十九大提出的耕地质量、数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充分体现。自2017年起,广东省全面启动垦造水田工作,有力支撑了重大建设项目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但是,传统的垦造水田项目大多关注的是项目产生的水田指标,主要目的是解决耕地占补平衡。在生态文明及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需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格局谋划和推进垦造水田工作。本文以生态文明理念及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思想,结合项目实践经验,对生态型垦造水田进行探索,以期为未来垦造水田工作提供参考。 

一、传统垦造水田项目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定位仍以“指标为重”

对地方而言,垦造水田仍是产生水田指标,解决非农项目占补平衡需求及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路径之一,对垦造水田与区域综合发展、区域特色产业融合,以及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协调思考不够。

(二)项目设计缺乏生态思维

传统垦造水田设计主要考虑施工便捷性,通过统一的土地平整工程、土壤改良工程、田间道路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及其他工程等开展。大部分项目未考虑区域生态环境,采用模板化的工程技艺进行过度的“三面光”以及硬底化工程布设,一方面对农田生态系统造成过分的人为干扰,影响农田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三面光”沟渠及硬底化道路的大量布设,也加速了农业面源污染。

传统三面光沟渠及田间混凝土路

(三)项目运营“重建轻管”

垦造水田是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但是,部分地区管护机制不完善,如管护主体及职责不明确,管护重视程度不够,长效管护措施不完善,管护资金缺乏等,限制了垦造水田项目综合效益的发挥。同时,部分项目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偏远、权属分散或工程质量等问题,导致水田抛荒,“非粮化”、“非农化”问题严重。

二、生态型垦造水田工作开展建议

(一)转变工作理念,探索生态农业、景观农业

在当前高质量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需要更高的站位开展垦造水田工作,一方面要将垦造水田与区域整体发展相结合,整体谋划、整体设计,积极探索产业融合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生态型垦造水田,在垦造水田工作开展过程中,融入生态理念,充分结合区域生态环境特色,使垦造水田与区域生态环境更加和谐。如韶关市浈江区的“虾稻连作”现代农业产业观光园项目,充分结合当地环境特色,因地制宜,根据实际农田质量、周边环境以及生物天敌等情况,发展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产业,打造800米日本红枫沿河大道,建成集农业科普、工业量产和旅游业观光三大产业链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二)打破工程思维,探索生态化、机械化规划设计

生态型垦造水田的工程设计,需从土壤、植被、景观、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在重视土地资产价值的同时,充分平衡生态保护要求,从而有效地进行土地资源管理与生态资源管理。

1、坚持“自然恢复”,充分结合项目区自然本底

项目设计要结合项目区地形、项目区资源环境本底等确定相关的工程设施,如针对山坡地地形的项目,考虑到后期机械化耕作需求,可以对传统的梯田进行优化改良,垦造成为“宽幅梯田”,适当增加梯田宽度,既能最大限度减少对项目区地形的改造,又能满足机械化耕作需求。如项目区碎石、鹅卵石资源丰富,则在设计中要充分利用鹅卵石资源,如在道路设计中加入轨迹带设计,在沟渠设计中加入鹅卵石设计,既降低了施工成本,又利于项目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维持。

2、坚持生态理念,勇于探索新工艺、使用新材料

结合当前“生态型土地整治”发展趋势,工程设计应改变以往过度硬底化的思路,运用生态化工程设计进行农田生态系统构建。如福建省建阳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典型案例中,通过采用大比例尺基本农田田块精细化规划设计技术,根据地块的土壤类型、微地貌、耕作层厚度等本底情况进行精细分区,并对不同区块采用不用的规划方法和平整工程设计,达到大融合小结合的总体把控,将生态低碳理念较好地融入进了传统土地整治技术之中。同时该项目也采用了生态化的沟渠以及道路设计,比如沟渠设计加入了生态孔、逃生阶梯、铺设鹅卵石等生态化手段,道路设计采用泥结石结合混凝土交错排列组合,这些设计既保障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基本使用,又保障了项目区内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

(三)优化验收标准,探索生态化验收体系

当前,垦造水田项目仍沿用传统验收标准,以定性思维进行垦造水田项目验收,与项目生态化设计无法衔接,影响项目验收结果,进而影响项目生态化设计的实施。因此,验收标准需要与时俱进,增加生态相关考核指标。如增加生态效益考评、生物多样性考评、农田生态功能考评等,促进生态化设计落地。比如沟渠的验收标准转变单纯的灌溉排水标准,将灌排系统作为整个生态系统进行考评等,将更加有利于推动生态型工程的落地。

(四)加强后期管理,探索多元化后期管护路径

项目实施单位要完善后期管护机制,明确后期管护各项工作主体管理资金来源,鼓励多元化投入后期管护,采取引入社会、金融资金投入和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等多形式,多渠道筹集管护资金对项目进行后期管护。此外,在项目运营方面,可探索由单一型农业转型为复合型农业,发挥项目的综合价值。如水稻与豆科植物的轮间套种、林草间作、农林复合、“稻鱼共生”种养结合等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农田经济产出,还可以增强农田生态系统固碳释氧、病虫害防治等生态功能[1]。同时,为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还可将垦造水田项目与乡村旅游结合,注重农耕和休闲的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发展与乡村建设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郭瑞明.关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生态建设与规划的若干思考[J].上海房地,2021(07):30-34.

[2]王威,贾文涛.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J].中国土地,2019(05):29-31.DOI:10.13816/j.cnki.ISSN1002-9729.2019.05.09.

作者:马晓敏、杨桂标 

审核:肖捷、向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