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深化改革开放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年。近期,中地党支部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学习活动,激励党员强信念、践使命、跟党走。
此期学习聚焦“抗震救灾精神”,感悟红色精神,汲取历史智慧,展现自信自强,让我们一起学习吧!
要坚持抗震救灾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不误,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大力发挥各级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灾区群众广泛开展自力更生、生产自救活动。
——2013年5月2日,习近平就四川芦山地震抗震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 2008年5月15日,救援人员在汶川县抢救被困群众(图:共产党员网)
第五期 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这一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一样,必将成为激励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推动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征程上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精神内涵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历史背景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领导下,开展了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生命,最大限度地减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2013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就芦山地震抗震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大力发挥各级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 5.12汶川地震遗址(图:共产党员网)
精神解析
1.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这体现了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在特大灾难面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海内海外和衷共济,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以灾情为最高命令、以救灾为神圣使命,紧急行动,守望相助,倾力支持,无私奉献,凝聚起抗震救灾的强大合力,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
2.不畏艰险、百折不挠
这体现了中国人民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勇气概。面对极其惨烈的灾难和极其严重的困难,广大军民临危不惧、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哪里灾情危急就向哪里冲去,哪里有生死考验就向哪里挺进,哪里有受灾群众就向哪里集结,展现了中国人民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任何困难所压倒的超人勇气,体现了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
3.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这体现了对人民的高度关爱和对科学的高度尊重。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党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领导全国人民充分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相信科学、崇尚理性、勇于创新,使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与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交相辉映。
精神感悟
“抗震救灾精神”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在逆境中前行的道路。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难关。这种团结的力量,是任何自然灾害都无法撼动的。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更是让我们深感敬佩。在灾难面前,那些勇敢的救援人员、医护人员、志愿者们,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勇士。他们不畏生死、不惧艰难,用实际行动守护着每一个生命的安全。这种精神,不仅值得我们学习,更应该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态度。
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理念,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科技的力量。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尊重科学、尊重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救援工作。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尊重科学的态度,不仅提高了救援效率,更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尊重。
“抗震救灾精神”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力量,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应该继续弘扬这种精神,让它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和信念的支撑!
下一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学习活动将带您重温学习载人航天精神,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