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深化改革开放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年。近期,中地党支部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学习活动,激励党员强信念、践使命、跟党走。
此期学习聚焦“特区精神”,感悟红色精神,汲取历史智慧,展现自信自强,让我们一起学习吧!
经济特区要勇于扛起历史责任,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按照国家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始终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在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拓荒牛”(图:共产党员网)
第二期 特区精神
特区精神是2000年11月,庆祝深圳经济特区成立20周年之际,提出的一种精神,是敢闯、敢冒、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是奋发有为、只争朝夕的创业精神。
精神内涵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
历史背景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一首《春天的故事》传唱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兴办经济特区的伟大创举。1979年4月,广东省委负责人向中央领导同志提出兴办出口加工区、推进改革开放的建议。在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并积极推动下,创办经济特区。1979年7月8日,深圳蛇口一声炮响,拉开了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开发建设的序幕,也打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炮”。同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先行一步”,并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8月,党和国家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1988年4月又批准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时间是一位忠实的记录者,见证了中国特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2020年10月14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激励干部群众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40多年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经济特区,像5颗闪亮的明珠镶嵌在祖国大地上。各经济特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勇担使命、砥砺奋进,孕育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
▲ 深圳蛇口城市风貌(图:共产党员网)
精神解析
敢闯敢试
敢闯敢试是特区精神的内核,其核心是“闯”。邓小平同志指出:“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敢闯敢试就是要勇于破除旧观念、旧体制的藩篱和条条框框的约束,敢于触碰“禁区”和“盲区”。
1979年7月8日,蛇口填海建港的炮声犹如一声春雷,开启了深圳特区建设的序幕。当时招商局需要打电话与外商联系,按照规定需要到广州,打个电话就要耗费一天时间。招商局提出自办微波通讯,却被痛斥为“胆大包天”之举。对新生事物作出判断,往往会伴随着各种非议。经济特区探索一条新路子,思想观念的束缚是最大的障碍。敢闯敢试蕴含着敢于冲破思想束缚的胆魄和“杀出一条血路”的拓荒精神,由此带来的思想大解放,使经济特区“闯”出了一番新天地。“闯”的背后,彰显的是勇担历史使命的责任意识和强烈的忧患意识。
珠海曾经只是一个落后的边陲小镇,设立为经济特区之后,屡开全国风气之先,开创“科技重奖”先河,开办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创建全国第一个跨境工业区。如今,珠海已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汕头立足侨乡、打好“侨”牌,奋勇争先,化侨乡优势为高质量发展胜势;厦门坚持“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不断开创新局面;海南砥砺奋进,成就了一个边陲海岛到国际旅游岛的华丽蜕变,趟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康庄之路。
敢为人先
敢为人先是特区精神的基本标识,其核心是“创”。不破不立,破而后立。经济特区的发展是破立结合,敢闯敢试突出了“破”的一面,而敢为人先则突出了“立”的一面。
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创新的基因深深融入经济特区的血脉,是经济特区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1992年3月,珠海特区在全国首开重奖科技人员先河,建立起一套新的科技进步激励机制;汕头特区充分利用侨乡资源,鼓励、吸引侨胞回乡投资建厂,开创了众多富有特色的招商引资项目。
敢为人先蕴含着包容失败的胸襟。1992年深圳发生了一场“股票风波”。深圳经济特区及时从风波中吸取教训,加快了股份制改革步伐,迅速完成了从一个地方性小市场到全国性大市场的蝶变。审视经济特区的发展历史,特区人不仅有大胆创新的劲头,更有包容失败的胸襟,允许改革失败,不允许不改革。2006年,深圳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提出了一些“免责条款”,鼓励和保护改革创新干部。经济特区从“杀出一条血路”到“走出一条新路”,得益于改革创新的容错气度和机制。
埋头苦干
埋头苦干是特区精神的底色,其核心是“干”。“干”是经济特区的立身之本,经济特区的发展历史,处处留下了特区人埋头苦干的印迹。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洋浦成为开发的试验田。正当海南人民为洋浦的开发前景欢欣鼓舞时,一场风波以空前猛烈的强度骤然掀起,有人甚至贴出了“声讨海南卖国”的标语。面对经济特区发展中的争论,邓小平同志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
由此可见,埋头就是摒弃外界不必要的争议造成的干扰,表现为一种极为专注、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苦干则是不避艰辛、脚踏实地、努力工作。从经济特区的奋斗历史来看,埋头苦干不是蛮干盲干。埋头苦干是基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思维,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真知,在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务实高效的实干。
精神感悟
坚持创新发展
特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创新是推动发展的关键力量。特区在制度、技术、管理等方面大胆创新,突破传统的束缚,勇于尝试新的理念和方法。这种创新精神不仅为特区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为社会的全面进步注入了活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面对未知的领域和重重困难,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去探索、去尝试,敢于质疑、敢于突破,不被固有的框架所束缚。
秉持敢为人先的勇气与担当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定是个勇士。”敢为人先,是一种超越平凡、勇立潮头的气魄。在新形势下,敢为人先要求我们有突破传统思维和模式的勇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应当秉持坚持敢为人先的追求,积极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鼓足干事创业精气神
在当今时代,“埋头苦干”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要保持勤奋努力的作风,用汗水和智慧去创造价值。立足社会新形态下,你追我赶的竞争激烈,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奋斗正当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实现个人梦想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应大力弘扬特区精神,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让我们以特区精神为指引,勇立潮头,砥砺前行,在新时代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下一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学习活动将带您重温学习抗洪精神,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