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做好2022年南海区旧改项目推介会前期准备工作,2022年3月2日至4日,广东省“三旧”改造协会联合中地研究院、广州市现代城市更新产业发展中心(GRID)、广东中大科技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蓝源资本、平谦国际等不同机构组成调研组,先后前往南海区桂城、狮山、大沥、里水、丹灶等镇街开展座谈交流,并实地走访了多个村级工业园改造项目,摸查推介项目基本情况、投资前景、产业定位等。中地研究院全程参与调研工作,并协助广东省“三旧”改造协会筹备项目推介大会,助力南海2022年旧改项目推介。
南海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创新用地整合开发机制,综合采取政府征收、统租、挂账收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盘活、复垦复绿等方式,发挥规划、土地、财税等政策工具的综合效益,推动连片改造,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坚持“工改工”主攻方向,通过空间腾挪和土地集中归并,打造一批千亩万亩产业集聚区,推动全区空间格局再造和产业集聚再造。
产业是南海安身立命的根本。南海以“两高四新”产业为导向,推动重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的产业;推动国有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产业倾斜;促进国资平台融资,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南海产业发展,重塑经济发展动力。
南海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不断进行营商环境提升方面的探索,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力度,大力压减企业开办时间;加快行政审批高效化,争取更多项目“拿地即开工”等。通过一系列改革,打通制度堵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地区竞争力,打造区域品牌。
二、南海旧改项目推进中三大痛点 土地整合难
一是国土空间规划未落实。一些项目规模、指标不足,难以推进。二是村级工业园多为集体建设用地,权属复杂且租赁时间长短不一,土地前期整理难度大。三是审批周期长,例如,佛山市规定项目未经历史文化资源评估不予报批,而调查评估机构、调查报告模板、审批流程等尚未明确,导致项目难以继续推进。
改造过程中牵涉村集体、村民、物业方、经营方、政府、改造方等多个利益主体的不同诉求。一是权益人预期收益过高,拆迁补偿和土地增值收益方案在多方利益诉求下,难以达成一致意见;二是不同权益主体之间,以及权益主体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难以平衡,极大地制约了城市更新进程。
一是基于对产业规划的不熟悉,产业定位和招商方向不明确。二是“工改工”融资难。“工改工”一般采用集体土地入市的方式,企业融资难,社会资金参与动力不足。三是“工改工”政策性奖励兑现周期长,企业进驻积极性不高。
继续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重点探索建立和完善利益平衡机制,以“地券”、“房券”和“绿券”撬动项目真正落地实施,通过“地券”建立周转“指标池”,利用“房券”强化产业用地升级改造或退出的内生动力,通过“绿券”平衡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问题,推动全域土地大整治、大腾挪,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反哺产业的路径及政策研究,释放新一轮政策红利;着力在村级工业园改造上破题,创新合作方式、开发模式和供地方式,激发社会资本参与“工改工”项目的热情,为南海区产业延伸拓展更大空间。
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如拆旧复垦(增减挂钩)建设用地指标腾挪、指标周转、历史文物、古树名木评估操作指引等,为改造主体制定操作规范、流程清晰的指导性文件,在确保操作规范的同时,简化审批流程,压缩改造周期,加快项目落地。
按照理顺职能、提升效能的原则,进一步推动区级管理权限按需下放、能放尽放,加速村改,力求审批最少、流程最优、效率最高,进一步激发镇街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作用,更好更快推动高质量发展。
推动政企银合作,拓宽村改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工贷”“村改贷”的融资功能,搭建“村改贷”融资平台,适当放宽贷款期限、合理贷款利率,以满足用地企业开发建设的资金需求。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围绕符合区域产业规划的“两高四新”产业和传统优势制造业补链、延链、强链,充分发挥省级平台的作用,有针对性开展对外招商引资,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接下来,中地研究院将发挥中地集团在国土、规划、城市更新、产业研究、国土综合整治等领域的专业优势,积极为2022年南海区旧改项目推介会和产业资源对接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