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EWS INFORMATION

2022-02-18

智库 | “话道旧改”第八期:“三旧”改造(城市更新)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成功举办

      2022年1月17日,由广东省三旧协会主办,协会政策与法律专委会承办,中地研究院协办的“话道旧改”栏目第八期如期举办。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尤其是对文化保护与传承提出了若干要求,提出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如何处理好城乡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是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期“话道旧改”主题为“‘三旧’改造(城市更新)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由中地研究院副院长叶进龙主持,广东省“三旧”改造协会创始秘书长庾来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教授蔡凌、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专家、岭南文化传人关建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刘淼、广州欧科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熊四明、广州湾区智慧城市更新投资有限公司产业发展中心总经理许洲等专家参与,就城市更新中历史文化保护的意义,传承的难点与主要问题,各方主体的责任担当以及边界,以及保护和传承应当如何创新发展这四个主要问题开展讨论。


行业专家观点
庾来顺-广东省“三旧”改造协会创始秘书长
观点一:心存敬畏行稳致远,拆前进行历史文化保护评估

城市发展有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应该心存敬畏之心,尊重其发展规律,首先要对“拆”心存敬畏之心,拆前进行历史文化评估,使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应保尽保,行稳致远推进“三旧”改造,实现城市有机更新,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品质提升。

观点二:明确各方责任,履行责任担当

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应明确各方责任与担当。一是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发挥统筹作用,做好管控和引导,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历史文化保护的鼓励机制和支持措施。二是行业协会要发挥行业影响力和带动力,一方面强化保护宣传,整理历史文化保护案例、事迹,形成模板宣传推广;另一方面发挥协会桥梁作用,积极向政府反馈行业问题,对企业开展业务指引和咨询,推荐相关技术的应用。三是企业应树立社会责任感和情怀,积极参与到历史文化保护,体现企业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四是建立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机制,组建共同缔造委员会,政府、居民和企业三方共同参与,激发公众参与历史文化保护的热情。


蔡  凌-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博士
观点一:唤醒保护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在改造中充分认识到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资源,在投入资金保护的同时会带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唤醒各方保护意识,善于对待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接下来是增强居民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旧改的难度在于居民对价值的认识和观念,通过案例引导和宣传,凝聚社会力量,促进传统文化保护。

观点二:组建村民理事会,促进历史文化保护

建立村民理事会,实施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一是通过理事会架起政府和村民的连心桥,上传下达。二是通过理事会上门做思想工作、动员工作,调动村民改造积极性,充分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促成历史文化保护。


关建人-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专家、岭南文化传人
观点一:城市更新是大趋势,需兼顾保护和利用,传承历史文脉

改造和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大趋势,塑造了现代化标志性的城市景观和建筑,增强了城市活力,因此“三旧”改造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历史是一页一页的,记忆是一代一代的,每个历史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城市标志物,城市发展的同时留住城市记忆也极为重要,历史文化以各种方式保留在城市肌体中,成为城市独特的标志和市民情感的寄托,城市居民通过切身感受,可深入了解历史文化。在改造的时候需加强保护具备城市基本标志和风格的历史文化遗产,将历史文化遗产“接过来、保护好、传下去”,注重历史文脉传承,实现既不盲目拆除,也不圈禁封闭,探索保护和利用兼顾之路。 

观点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政府需加强统筹和担当

城市更新中历史文化传承应该实施政府统筹,由政府组织专业研究机构开展城市更新中历史文化传承研究,参与“三旧”改造中的历史文化保护,比如,可由政府党校机构组织专门的党校培训班,开展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专项培训,加强党员的历史文化保护意识。


刘  淼-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南京大学法学博士
观点一:“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进行保护与传承

历史文化的保护要与当下“三旧”改造的实情结合在一起,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完善历史文化保护措施。历史文化保护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关注历史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对改造方式和历史文化活化利用方式进行合理选择,在新时代塑造其新的生命力。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在开展改造时要深入调查研究,因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文化传承的不同,历史文化保护各有特色,需要精准施策。

观点二:“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方法的创新

对于历史文化遗产需实事求是、理论结合实际进行保护。一是保护需与当地民俗民情相结合,充分征求群众意见,走群众路线;二是进行科学的评价和评估,客观开展历史文化遗产的评估,制定相应保护办法;三是理论结合实际,通过书籍、文献、专家学者学习历史文化保护方法,集思广益,与当地的民情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创新历史文化保护办法。


熊四明-广州欧科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

观点一:“评估+保护”,加快文化资源资产化

“三旧”改造时历史文化保护会遇到瓶颈和困难之一是历史文化的价值不明确、难以估算,由于历史文化具备历史价值、教育价值、情感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等综合性价值,因此首先要建立历史文化遗产价值评估体系,开展文化遗产价值评估,明确文化价值,加快文化资源资产化。

观点二:“科技+传承”,创新历史文化保护新方式

通过倾斜摄影、无人机贴近摄影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等高技术手段对“三旧”改造区域进行全方位记录、数字化采集,为文化挖掘、文化保护和研究提供数据支撑,为历史文化活化积累样本或经验模式,并结合互联网新科技技术,实现文化遗产的“新”传播,创新历史文化保护方式。


许  洲-广州湾区智慧城市更新投资有限公司产业发展中心总经理
观点一:将保护费用纳入改造成本,以市场力量助力历史文化保护

“三旧”改造应将历史文化保护费用纳入改造成本,《广州市旧村庄全面改造成本核算办法》规定将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保护费用计入改造成本,减轻企业在历史文化保护中的资金压力,助推“三旧”改造。

观点二:强化文化保护价值认知,赋予历史文化遗产使用价值

历史文化遗产经济效益和使用价值是民企关注重点,应强化历史文化遗产价值认知,唤醒民企参与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一是需彰显历史文化遗产经济价值,通过对历史文化遗产“微更新”“微改造”增强片区空间设计感、重塑片区景观、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改造项目整体经济价值。二是强化历史文化遗产使用价值,通过实施“文化嵌入”模式,引入文创业态、探究式学习、文化旅游等方式,为历史文化遗产赋予新的使用价值。


“话道旧改”介绍

“话道旧改”是由广东省“三旧”改造协会主办,政策与法律专委会承办,中地研究院协办的专业型专题沙龙。话题围绕健康城市、城市品质、政策体系、规划引领、市场动力、旧村改造、产业引入、老城微改等主题展开,“定期定向”邀请有关专家进行研讨分享,既有对“三旧”改造的政策梳理和宣讲,也有对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观点碰撞并形成共识,从不同行业和专业角度对城市更新进行解读。沙龙预计每月举办一次,对有创新性、启发性的、时效性的核心观点和建议进行整理,可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借鉴,为企业战略拟定及具体问题解决提供思路。同时,每季度将整理专家观点汇集,形成《广东三旧改造》期刊“话道旧改”专栏内容,编辑印刷出版,并在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和官网宣传报道。


中地研究院

聚焦土地经济与政策、城市更新政策、城市更新实务、土地整备实务等咨询研究工作,致力于打造新型高端智库平台,助力湾区高质量发展。